小编整理了2022年广东广州天河区中考一模历史试卷解析,供同学们参考~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新东方中考网!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
1.
【答案】C
【解析】“翻耕工具石犁、收割工具石镰、挖沟工具斜把破土器”体现出生产工具的专业化,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的是生产工具的专业化,不是修筑大型工程,排除A项;材料中的生产工具并不是追求精致生活方式,排除B项;玉米传入中国是明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
【答案】A
【解析】“土地、人民、政事”是诸侯之间对抗的实力资本。这说明西周时期地方的诸侯实力较强。A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分封制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说明诸侯实力的强大,不是说明血缘政治的影响力,排除C项;社会转型的根本是生产力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3.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君主的利益高于所有单独个体的私利,只有集合统筹全国之统治能力并匹配以有效的铁腕手段”可知,这是在强调君主的权威和中央集权的力量,是法家,B项正确;儒家思想强调仁,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4.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乙身高不到六尺(未成年),甲被判处磔刑”“他偷牛时身高六尺,在被关押一年后再量甲的身高,甲长到了六尺七寸,对甲应判处完城旦(筑城劳役)”等信息可知,秦律规定了确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未达到该标准的,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处罚,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秦律以身高为确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即规定了定罪量刑原则,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秦律规定的刑事责任标准,没有体现秦律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秦律以身高为确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没有强调秦律的残酷性,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秦律的其他内容,就凭材料中“磔刑(车裂)”“完城旦(筑城劳役)”等信息无法得出秦律以刑和经济惩罚为主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5.
【答案】A
【解析】表格中显示西汉时期丞相出身中功臣和功臣的子弟从汉武帝之后逐渐减少,说明功臣列侯势力受到抑制,A项正确;表格中属于加强君权的措施,排除B项;丞相出身的变化不能说明行政办事效率得到提高,排除C项;丞相出身的变化体现出皇权的加强,不能说明官员选拔日趋公平,排除D项。故选A项。
6.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米味有美恶;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述了《齐民要术》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早晚、高下、美恶、良薄、异宜”。体现该书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蕴含朴素哲学思想。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齐民要术》重视农业生产效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生产思想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齐民要术》专注谷物耕作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7.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洛阳因为洛水而产生、发展,这体现了洛阳城布局发挥地形优势,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洛阳和洛水的共生关系,不是说政府管理、大运河、国际影响力,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8.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此为何物?”说明吐蕃对饮茶并不熟悉,饮茶之风尚不普遍,D项正确;赞普不知茶为何物说明唐与吐蕃习俗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题干仅涉及唐与吐蕃在饮茶上的状况,不能体现茶文化社会影响力强大,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西域,排除C项。故选D项。
9.
【答案】C
【解析】图示中宋代的镜子具有品牌意识,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C项正确;图示不能说明文化底蕴深厚,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说明商业意识,不是说明手工业创新,排除B项;图示信息不能说明都市生活丰富多彩,排除D项。故选C项。
10.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至元十七年,忽必烈派专使探察黄河源头,指出此等渺远绝域是汉唐时代统治力量难以企及的地方,本朝在此置郡、设驿站”结合所学知识,元代辽阔的疆域极大拓展了士人的地理知识,黄河源头地区是汉唐时期统治力量难以深入的地方,属于边疆地区。元朝忽必烈可以在此置州郡、设驿站,可知反映忽必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有利于行政区域的调整、 促进了中原与边疆交流 、便利了少数民族的交融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六部直属皇帝管理,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宦官,排除A项;政治体制僵化说法片面,排除B项;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12.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吉贝则泛海而鬻(卖)诸南,布则泛海而鬻诸北”体现了棉花和木棉的种植用于销售,衣服,棉布则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而不是自己生产,体现了社会分工扩大的扩大,C项正确;“中州沃土,半植半棉”体现了河南棉花种植面积大,但二则材料体现不出棉花种植广泛,排除A项;题干体现不出统治者鼓励商品贸易或商品经济占主导,排除BD项。故选C项。
13.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可看出,太平天国直白的要求英国归顺。反映太平天国领导人存在天朝上国的思想,B项正确;题干反映不出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外交意识,排除A项;题干“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可知是太平天国领导人要求英国归顺,不是对英国的妥协退让、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排除CD项。故选B项。
14.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58年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港澳受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罢工,致使香港变成了一座死城说明了人民的抗争打击了侵略势力,A项正确;组织民众反抗侵略的是佛山团练局不是清政府,排除B项;先进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指的是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明地主阶级开始了解西方的活动,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列强侵略极大破坏社会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
15.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虚弱无力,清王朝风雨飘摇”指的是此时的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的联合入侵,美俄作为帮凶从中趁火打劫,“他们害怕我们联合英国”体现了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瑗珲条约》,所以材料反映了清朝内外交困无力应对强势外交。C项正确;日本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无关,《瑗珲条约》是中俄之间签订的条约,排除A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加剧出现在甲午战争后,排除B项;题干体现不出沙俄在东北占有军事优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6.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李鸿章曾说,中国只要有了“开花大炮”和轮船这两样东西,外国人就得停止侵略”、“曾国藩则说,借外国人的力量将太平天国镇压下去”可知他们认为学习西方技术有利于解决内忧外患,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唯一任务是发展军事工业”表述不符合洋务运动的史实,排除A项;洋务运动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学习西方的作用,并没有涉及对内要恪守祖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7.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1896年后政治性社团发展迅速,此时正处于戊戌变法的发展阶段,政治性社团创立宣传维新思想,推动政治变革的发展,A项正确;政治性社团宣传的是变法图强思想,不是要推翻清朝统治,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到90年代,且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与政治团体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促进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和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A项。
18.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1895年设立的上海裕晋纱厂,开工不久即被英国收购;同年创办的大纯纱厂,1905年归日商经办……在外国资本的排挤和打击下,大批民族企业常常亏损乃至倒闭”可看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有的被收购,有的受到外国排挤和打击,反映了近代民族企业遭到列强欺压处境艰难,B项正确;题干“1895年设立的上海裕晋纱厂,……被英国收购;……1905年归日商经办……在外国资本的排挤和打击下,大批民族企业常常亏损乃至倒闭”可知不是封建主义压迫,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近代民族企业与列强势力抗争、发展状况极其不平衡的信息,排除CD项。故选B项。
19.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范大章认为“扶清灭洋”的口号不是农民自主提出的,而是反抗旧秩序的力量按照封建地主阶级意志进行,即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进行的打击洋人运动是带有封建地主阶级利用,打上了封建主义的印记,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后期受到清政府剿杀,排除A项;B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内容相反,排除。故选C项。
20.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停科举之旨一下,天下士子皇皇”“但能开科,以固人心”说明重开科举是为了稳定人心,重振君威,C项正确;题干强调通过恢复科举制稳定士人之心,与选拔人才,恢复儒学正统地位无关,排除AB项;题干没有变革科举制度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C项。
21.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封建割据势力日益萎缩,国家统一的趋势日盛”说明西欧城市自治冲击了传统的封建制度,D项正确;西欧城市是建立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之上的,城市自治不能完全摆脱领主的控制,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封建神学,排除B项;题干描述的政治层面的变化,与新的经济方式出现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2.
【答案】A
【解析】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材料中“古典文化与意大利保持了密切联系”说明拜占庭文化是文艺复兴的基础与源泉,A项正确;拜占庭文化并不是欧洲文化的中心,排除B项;拜占庭文化并不是延续了独特的伊斯兰文化,排除C项。故选A项。
23.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520-1670年间英国农村人口比例情况表”可知农村农业生产人口占比下降,农村非农业生产人口占比上升,表明英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C项正确;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表格信息只反映农村人口的变化情况,并没有涉及城市的发展,排除B项;表格信息没有涉及人口迁徙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24.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材料可知,材料叙述了1880年—1884年,日本从自主设计并制造了“十三年式”部队用枪 到生产自主设计的青铜野炮和山炮再到自行制造了“海门”“天龙”“八重山”“大和”等10余艘军舰和舰艇钢炮、鱼雷等兵器,反映了日本军事工业独立快速发展。A项正确;军事工业的发展,不能反映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B项;自行制造了军舰和舰艇钢炮、鱼雷等兵器不能反映建立了新式陆军和海军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军队战斗力远超于清军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5.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二元执政”局面指的是二月革命后存在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全国政权,但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豆花和面包的要求,反而继续将一战进行到底,引起了人民的更大不满,“是一个需要尽快结束的过渡阶段”指的是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B项正确;推翻沙皇的统治的是二月革命,排除A项;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三年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排除C项;粉碎外敌武装干涉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排除D项。故选B项。
26.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画中戴着德军头盔的野猪被名为“VERDUN”(凡尔登)的夹子夹住了鼻子,动弹不得”指的是1916年的法德之间的凡尔登战役,1916年属于20世纪初,C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于凡尔登战役发生的时间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7.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巴黎和会之后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一直在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作斗争,D项正确;北洋政府参加一战的成果,说法片面,排除A项;德国迫于压力的妥协,与事实不符,排除B项;北洋政府的准备充分,与事实相悖,排除C项。故选D项。
28.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这次战争可能要在曾经打败德国的盟国间打响”指的是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冷战形成了美苏对峙的格局,D项正确;新的世界大战是指美苏冷战,没有直接军事冲突,与维和部队的努力无关,排除A项;冷战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而不是经济制裁,排除B项;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出台,排除C项。故选D项。
29.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图可知,两幅地图显示了二战前后非洲殖民地纷纷独立,使殖民体系最终奔溃,说明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促使世界政治版图发生变化,A项正确;地图显示的是非洲独立运动,与拉美无关,排除B项;题干主题是民族独立运动,体现不出非洲经济发展情况和发展道路,排除CD项。故选A项。
30.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开始参与联合国创建工作,三点重大建议被纳入《联合国宪章》体现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积极作用,D项正确;开始参与联合国创建工作体现不出中国是倡议建立联合国的国家,排除A项;题干与坚持反法西斯战争无关,排除B项;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与联合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0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6分,共40分。
31.
(1)
【答案】本纪;帝纪。原因:司马迁认为项羽领导各路起义军与秦军作战,是灭秦的最大功臣,地位等同于帝王,且按照时间顺序,应排在刘邦之前;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公正记事,秉笔直书。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刘邦属于帝王,《史记》中记录帝王历史的是本纪或帝记;根据所学可知,项羽虽然不是帝王,但项羽领导各路起义军与秦军作战,是灭秦的最大功臣,地位等同于帝王,且按照时间顺序,应排在刘邦之前,这体现了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公正记事,秉笔直书。
(2)
【答案】示例1: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十一年生,顺治十八年即位,年号康熙,康熙六十一年病逝,庙号谥号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命令清军横渡台湾海峡/进攻台湾,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二十三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纪传者曰:康熙帝此举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同时,促进了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示例2: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十一年生,顺治十八年即位,年号康熙,康熙六十一年病逝,庙号谥号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康熙帝命令清军进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边界。纪传者曰:康熙帝此举抗击了沙俄势力的入侵,解决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使东北边疆地区得到巩固和开发。示例3: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十一年生,顺治十八年即位,年号康熙,康熙六十一年病逝,庙号谥号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康熙五十九年,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纪传者曰:康熙帝此举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有效地维护了西藏地区的稳定。(说明:所用史实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符合主题,言之有理即可同等赋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熙的人物简介应包括出生、即位、年号、逝世、庙号、谥号,如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十一年生,顺治十八年即位,年号康熙,康熙六十一年病逝,庙号谥号清圣祖仁皇帝。重要史事可以围绕边疆地区的管辖,如台湾问题的两件事、西藏问题两件事加以阐述和评价。或围绕抵御外来侵略的史实,如“康熙二十五年,清军反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强调对抗击入侵和解决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使东北边疆地区得到巩固和开发。
32.
(1)
【答案】示例1:选择图A。它反映了16世纪前后,随着达•伽马横渡印度洋、哥伦布横渡大西洋,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扩大;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殖民掠夺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示例2:选择图B。它反映了进入17世纪,随着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完成,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随着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任意答对一点)示例3:选择图C。它反映了随着19世纪的到来,英法等国殖民扩张加剧;同时,工业革命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殖民国家在亚洲、非洲、拉美抢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推动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任意答对一点)
【解析】根据地图可知,图A白色部分包括大西洋沿岸和亚洲,体现了6世纪前后,随着达•伽马横渡印度洋、哥伦布横渡大西洋,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扩大;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殖民掠夺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图B总穿越太平洋的航线反映了随着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完成,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随着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图C是19世纪英法等国殖民扩张加剧;同时,工业革命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殖民国家在亚洲、非洲、拉美抢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推动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
【答案】优先选择材料二。理由:材料二是根据大公司的金融原始数据整理,客观真实,可信度较高。材料三是漫画作品(或艺术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事实;但漫画(或艺术作品)有想象、夸张等艺术加工成分,真实性需用其他材料加以印证。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二是根据大公司的金融原始数据整理,客观真实,可信度较高;材料三是漫画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事实;但有想象、夸张等艺术加工成分,真实性需用其他材料加以印证。所以相对来说,研究全球经济发展应优先选择材料二是应优先选择的材料。
(3)
【答案】特点:整体缓和与局部动荡并存;世界一体化趋势与民族分离趋势并存;有序与无序并存;缓和趋势、经济一体化趋势、多极化趋势明显占主导地位(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形势的主流)认识: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多极化是必然趋势;走向多极化是漫长的过程。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际形势明显趋于缓和,但被两极格局掩盖的地区层次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相继爆发”说明世界局势整体缓和与局部动荡并存;“世界一体化倾向在北美、西欧、亚太地区占主导地位,而民族分离倾向主要表现在前苏联、东欧等地,这两种倾向相互碰撞和影响”说明世界一体化趋势与民族分离趋势并存;“缓和趋势、经济一体化趋势、多极化趋势明显占主导地位,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形势的主流”说明世界格局有序与无序并存;缓和趋势、经济一体化趋势、多极化趋势明显占主导地位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形势的主流;形成多极化格局的因素是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是从两极格局向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多极化是必然趋势,但走向多极化是漫长的过程等。
33.
(1)
【答案】示例1:《马赛曲》背景:法国大革命爆发,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影响:激发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追求民主的激情,成为大革命时代的精神象征;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示例2:《国际歌》背景:巴黎公社运动的失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影响:鼓舞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世界而斗争;传播了无产者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马赛曲》诞生于1792年,创作背景是法国大革命期间,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 《马赛曲》激发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追求民主的激情,成为大革命时代的精神象征;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国际歌》的创作背景是巴黎公社运动的失败,为纪念巴黎公社运动而创作;歌词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等。《国际歌》鼓舞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世界而斗争;传播了无产者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2)
【答案】渠道和方式: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组织;政治动员;国民教育;公共舆论;纪念活动/庆典;重大文体活动、重大赛事、重大会议等。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国歌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渠道和方式是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组织、政治动员、国民教育、公共舆论、纪念活动/庆典、重大文体活动、重大赛事、重大会议等。
(3)
【答案】类型:描绘山河壮美,赞颂领土神圣;标记民族特性,歌颂民族精神;唤醒历史记忆,重返昔日荣辱;对自由与和平的追求。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祖国、家乡、土地、保卫、”描绘山河壮美,赞颂领土神圣;“ 团结、 勇敢英雄”标记民族特性,歌颂民族精神;“英雄 、祖先”唤醒历史记忆,重返昔日荣辱;“自由、 和平 、正义”体现对自由与和平追求。
(4)
【答案】示例:观点:国歌是塑造公民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论述/说明:国歌的创作/诞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保留了公民关于国家、集体的历史记忆,在时间的维度强化了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国歌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得以传播,有利于个人和集体强化政治认同。国歌歌词饱含对领土疆域的赞美、对民族特征的歌颂以及对历史记忆的回顾,使人们找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根基,是个人情感联结国家认同的重要纽带。由此可见,国歌在培养公民的国家认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重要的载体。
【解析】根据国歌创作背景和歌词内容以及歌词描写对象类型,总结得出国歌是塑造公民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论述部分从上述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如国歌的创作、诞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保留了公民关于国家、集体的历史记忆,在时间的维度强化了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国歌歌词饱含对领土疆域的赞美、对民族特征的歌颂以及对历史记忆的回顾;最后简单总结,点题。
点击领取更多广东省资料(https://zht.xdf.cn/page/10000/re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