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记叙的文体记人记物记地记事。我们记下我们所发现的动静常变今昔表里,我们赖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以及心灵思想发现他们。发现的过程占一段时间,我们先发现什么,后发现什么,有个先后的次序。文章按照这个次序写,就是直序。
直叙是最难写的一种写法,不幸却又是最基本的写法,情形多半是,在作文课堂上首先要努力禁止直叙,后来要完成的则是善用直叙,由于直叙最近自然,学作文总是先顺着自然写。在这需要使用直叙的时候往往要故意回避,也是一件苦事。
王鼎钧先生的《作文七巧》中对直叙的方法做了非常清晰的介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最基础也最困难的叙述手法,如何去写。
注:以下内容均选自王鼎钧先生的《作文七巧》。
照着自然的顺序写,有时十分必要。那当然是“自然顺序”跟好文章的要求恰恰相符之时。就像一处风景就是天然图画样,其事常有。例如当年江子翠闹水灾的时候:
那天水来得太快。我正坐在桌子旁边写文章,觉得鞋子湿透了,回头一看,水正在把我的脸盆冲到门外去。我赶快站起来穿上衣,水已浸到膝盖。当时来不及收拾任何东西,赶快往外跑,跑到后面的大楼上避水。在楼上,可以看见我的箱子从后面漂出来,先是一只,不久是第二只。水涨到九尺深,过了两天才退。水退以后,回到家里,什么都没有了:十年的藏书完了,十年的剪报完了,收音机、电唱机、咖啡壶这些电器最怕浸水,浸了水不如破铜烂铁。内衣、皮鞋,都不知道哪里去了。你问我损失了多少东西,我现在也不知道。昨天晚上想到今天得早起,用得着闹钟,可是闹钟没有了,这才想起来还损失了一个闹钟。究竟损失了多少东西,得慢慢地发现。
本文所记之事为家中遭受水灾,行文用直叙,作者对事实出现的时间先后并未更动,依次为:
触觉——鞋子湿透
视觉——面盆漂浮
触觉——水涨到膝盖
视觉——水冲走箱子
视觉——水退
视觉——十年的藏书完了……
心灵思想——损失了闹钟……
这样的文章在作文课堂上大概可以得到好评,因为作者的这一段经验适合直叙。这样的例子很多。也许你说这样的事太稀罕了,我们在作文课堂上哪来这么多的“鲜”事?那么且说另外的例子。
先说演讲比赛的例子
我们都参加过演讲比赛,或者去做选手,或者去做听众。比赛的结果通常是产生三名优胜者,冠军、亚军、殿军。当比赛结束,主办人宣布评审结果的时候,照例是,先宣布第三名是谁,然后第二名,最后才是第一名。我们也许一入场就会注意那个明晃晃的银杯,到将近散场时才知道谁是得住。我们回来写记叙文,记述这一场我们认为很有意义的比赛,写到宣布评审结果那一幕,我们应该照着真实的情况,笔下先出现殿军,其次是亚军,最后才是冠军。我们不必改变它的次序。
另一个例子是听榜
当年大专联考放榜之日,广播电台播报录取名单,考生的家人必定按时收听。名单很长,播报费时颇久,也许要听到最后才听到自己要听的名字(甚或终于没听到要听的名字),所以“听榜”的人得准备忍受折磨。有一位家长为了听榜,事先买来茶叶、瓜子、糖果、点心,劝告全家放松情绪提起精神听到最后一人,谁知板凳还未坐热,开水还没烧开,收音机里劈头报出“楚晋材!”就是他家的长子,考取了第一志愿!全家沸腾,茶也没人喝了,瓜子也没人吃了。三姨五舅赶来道贺,听那收音机还在响,伸手替他们关了,那些名字听不听都无关紧要。事实是这个样子,拿来做文章也就写成这个样子就好。
现在谈一篇经典之作——陶渊明的《桃花源记》